成都,被誉为“中国gay都”或“同志之都”,其gay圈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巴蜀文化的包容底蕴、经济腾飞与数字革命的交织产物。从20世纪90年代的隐秘聚集,到如今的活跃社区,这一过程折射出中国LGBTQ+群体在地方语境下的韧性与变迁。
成都的gay圈起源可追溯至1990年代末期,那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加速期。1997年,同性行为从刑法中移除,标志着官方层面的初步解禁。 成都作为西南经济中心,受惠于西部大开发战略,人口流动剧增,吸引了大量青年务工者和学生。这些“外来飘飘”(早期男同自称)在城市中寻找归属,最初的聚集地多为公园、茶馆和公共浴室。宽窄巷子和府南河周边,成为隐秘的社交场所,男同们通过眼神交流或口头传闻,形成松散网络。 巴蜀文化的“安逸”与宽容传统——如古代“断袖之癖”的文化印记——为这种隐秘表达提供了土壤。
进入2000年代,互联网成为转折点。QQ聊天室和早期同志网站如淡蓝网,让成都gay圈从线下“飘飘”身份向“同志”(tongzhi)认同转型。 2002年,“成都同志关爱小组”成立,这是中国首个由男同自发组织的艾滋病防治项目,标志着社区组织的萌芽。 同年,NGO“同乐”成立,推动健康教育与权益倡导。茶馆文化进一步放大包容性:成都茶馆的闲适氛围,让LGBTQ+人群公开表达身份,而非隐藏。 2003年后,gay吧如MC Space和Pose相继开业,九眼桥酒吧街成为夜生活中心。
2010年,建筑师曾安权与潘文杰的象征性同性婚礼,成为里程碑事件,全国瞩目。 社交App如Blued的兴起,进一步巩固社区网络。如今,成都拥有30多家gay吧、女同空间如Queen Bee,以及活跃的骄傲月活动。 尽管面临审查与偏见,成都gay圈的形成得益于经济活力(消费主义催生多元空间)和文化韧性(从地方到全球的身份建构)。 它不仅是避风港,更是多元中国的一面镜子,预示着更包容的未来。